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澳门24小时5524娱乐研究生院网站 >学生工作处>内容阅读

【“两会”财税热评】韩凤芹 史卫:财政创新助力创新强国建设

来源:学生工作处 作者: 时间:2018-03-13 09:05:05 打印
字体大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我国“创新进入活跃期,如果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过去的老套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坐失良机”。3月7日上午,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强起来要靠创新”。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55次提到创新,彰显了政府对创新的高度重视和期待。而建设“全球瞩目的创新创业热土”,就是要提供优良的创新环境,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多种要素集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完成新旧动能转换,从而迈向创新强国。

 

一、创新跑出“加速度”

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将其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五年来,我国创新已经成为神州大地最强音澎湃激荡,不断释放充沛活力,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对五年来创新工作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快速崛起的新动能,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

五年来,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2016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5676.7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为2.11%,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高技术制造业年均增长11.7%。一大批世界级的标志性成果涌现,开辟出我国科技发展新境界。在创新驱动战略的引导下,我国经济体制也有了质的飞跃,加快向中高端迈进,以创新破解经济发展和结构失衡难题。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服务业比重从45.3%上升到51.6%,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新业态新模式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步伐加快。

 

财政助力创新驱动战略

五年来,财政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财政科技政策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和激励体系,为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作出了贡献。在面临全球经济危机,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下,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在压缩科技教育经费,而我国却在努力扩大科技教育支出规模。2013—2016年,全国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科学技术支出”年均增长10.2%。2016年,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7760.7亿元,比上年增加754.9亿元,增长10.8%。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13%,财政性教育经费突破3万亿元,占GDP比重连续5年超过4%。财政科教支出成为一般公共预算第一大支出。

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中,敢于啃硬骨头,攻坚克难。一是将分散在近40个部门的100项科技计划,优化整合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等五大类,为科技创新搭建起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科技投入分散低效、多头申报、资源配置“碎片化”的问题,提高了国家科技投入资金配置和使用效益。二是通过一系列“松绑+激励”的政策措施,赋予并扩大了各科研主体的资金自主权,着力以“放管服”改革的“加减法”,激发科技界创新创造活力的“乘法”。三是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破除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的各种制度性障碍,建立了符合转化规律的管理新模式。

此外,通过财政和税收政策,对科技人才、设备引进、设备共享、企业研发等各方面给予了支持。地方财税部门也积极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投入方式,通过基金化、因素法、后补助等方式,进一步发挥财政科技资金使用的导向作用。可以说,五年来科技财政管理体系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充分体现了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对国家创新战略的推力、助力作用。

 

打造‘双创’升级版需要科教财政转型升级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下一步要“打造‘双创’升级版”,建设“全球瞩目的创新创业热土”。这对财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打造创新发展的2.0版也需要财政的转型升级——推动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从直接支持向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科技财政管理体系忽视了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有两个特点:一是习惯了政府主导的“项目制”科研管理方式,全社会形成了重投入轻产出质量的思维,科研领域的产出评价标准出现了偏差,突出表现在科研项目的产出主要考核论文和专利,导致科技成果的原创性不强,转化率不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强。二是政府直接支持特定企业创新。以政府的视角选择特定的支持对象给予财政补贴,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不利于激发市场主体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传统的科技财政支持政策可能在一定时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却难以适应新时代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打造创新发展升级版的需要。

要实现两个转变必须打破传统的“确定性”思维惯势,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扩大各创新主体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市场对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科技财政政策的制订,应以不确定性思维重塑改革理念,完善国家创新体系,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改革科研管理方式和评价方式,加大稳定支持力度,激励科学家潜心科研,提升科研质量;以税收优惠、政府购买等手段为核心,构建创新风险补偿机制,激发企业创新动力;针对政府工作报告“国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领域倾斜”,改革科技重大专项管理方式,围绕雾霾治理、重大疾病防治攻关等, 搭建政府、技术供给方、需求方紧密结合的创新联盟,相互协同,破除新技术应用的制度障碍,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社会。